湖北民族大学:邢续净|从“面对面”到“心对心”:让谈心谈话更有温度
发布日期:2025-04-07
来源: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浏览量:5

本网讯(通讯员 邢续净)作为辅导员,我们的工作核心始终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更要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日常工作里,谈心谈话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关键方式。然而,在面对面交流或群体辅导过程中,我时常观察到学生闪烁其词的神情和欲言又止的局促,这些细微的表情变化 让我意识到传统的谈话方式可能难以触及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或许需要改变交流形式,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

经过一番思量,我选择了最为原始的对话方式——文字。在2024年年底的晚点名时,我布置所有同学提交一份学期总结。内容不设限制,可以是本学期完成的任务、心情的起伏变化、学习生活里的困惑,亦或是任何他们想说的话,要求在最后一次晚点名时交给我。布置完这项任务后,我的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忐忑:“同学们会不会把这当作一种负担?到底能不能达到我期望的效果呢?”就在我还为此思索时,小A同学主动联系我,成功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形式特别好,而且很有意义。在写总结的时候,我回顾了本学期的学习和生活,重新审视了自己的 2024 年,写得十分畅快。”他这番真诚的话语,犹如一颗定心丸,让我悬着的心安稳了下来。

01.jpg

小A是个自立自强却又心思细腻的学生。我们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因为他总是对自己要求极高,这种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让他陷入焦虑。作为班主任,我时常主动关心他的近况,通过谈心开导他:学习要注重过程,保持轻松心态,好的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在收到信件时,我特意先找到了他的那份。“回忆2024年,就像是一场与自我较劲又和解的拉锯战,情绪与状态不断反复。”他在信中如实记录了这一年自我调整的状态。但令我欣慰的是,他的2024年不仅有自我博弈,还有爱的温度,他说“在回忆2024时,‘爱’被老师提了又提”。在他的青春印迹里,那些简短的文字成为了摆渡生命的绿舟。那些不经意的提及成为了爱的养分,伴随着父母的关怀、朋友的陪伴,他逐渐学会立足当下、与自我和解,也让他对2025年充满期待,"相信明年一定会比今年更好" 。这一年多来,看着他慢慢学习与自己和解,那些在深夜的倾诉、反复的自我怀疑,最终都化作了成长的印记。“真的感谢老师支持我安慰我”,他在信中说到。而我想说,正是这样的信任,让我的工作有了最温暖的意义。

图1.png

翻看同学们的年度总结,发现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思考与成长:有的同学认真总结了自己一学期在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收获,既肯定了自身的优点,也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的不足;有的同学则与我分享了他们的大学生活点滴,文字里流露出对校园学习与生活节奏的满足与享受;还有的同学坦诚地写下内心的困扰,期待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帮助。小B同学就是被困扰的一员,大一开学时通过对摸排班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我主动联系到小B同学与其谈心谈话,首次谈话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内向、不善言辞,谈话中他也只是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比较习惯,除了平时有些懒散外,没有其他问题。但他的信却让我有些意外,与谈话时轻描淡写说自己生活很适应不同,信中字里行间满是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笨”“想做的事做不好”……原来,他展现给我的只是表面上的平静,而真实的困扰一直被他压在心底。

我立刻提笔回信。没有用那些"你要振作"的空泛鼓励,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说我自己的近况:因为拖延,之前偶尔会在深夜赶材料;明明眼睛干涩得厉害,却还是坚持刷手机到凌晨。我告诉他:“看,老师其实也是拖延症选手,但不会因为这些事情陷入内耗和自我责怪。”针对他信里提到的具体困扰,我给了些实在的建议:“想调整作息的话,不妨试试晚上洗漱上床就把手机扔到书桌上,物理隔离最管用。”“想上台发言,我就组织班级活动制造机会,给你时间准备,准备好了随时告诉我。”小B同学在隔天回复了我,说决定从调节生物钟开始,努力从容易悲观调整成积极乐观,现在是新的开始。我相信小B同学的话,但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长期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质,很难在短暂的时间里有极大的变化。因此,我把对他的关心融入日常,在遇到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时,定向推荐他;每周晚点名时给予眼神鼓励;保持与他的交流和从他朋友处了解情况,用时常性的问候与持续性的鼓励陪伴他成长。现在的小B已经有了进步,在学院偶遇能看到他脸上的笑容、能力提升考试有他积极应考的身影,更让人欣慰的是,他已经在专业课上勇敢地担任小组代表发言,虽然还有些紧张,但这份突破尤为可贵。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看见和鼓励,教育的温度,就藏在我们愿意蹲下身来平视的目光里。小B同学的变化让我更加相信,与学生的共情,是让学生看见老师也曾穿越相似的迷雾,让成长的叙事从"你应该"变成"我们可以"。

02.jpg

每一封信背后都是一颗真诚的心,为了让每一份信任都得到真诚的回应,我决定将“回好信”长期坚持下去。教育不是瞬间燃烧的火把,而是持续供暖的壁炉。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我将用文字传递温暖,鼓励他们在每一学年都能有所突破,迈向新的高度;对于开朗活泼、性格豪爽的同学,我选择走进他们的寝室,以轻松聊天的形式与他们畅谈,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遇到倾诉困惑的来信,不仅要耐心倾听,更要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就像对待小B同学那样,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个性化的交流方式,让每一封回信都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与我而言,辅导员的工作,从来都不是固化的公式,而是心与心的沟通,是用心用情的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目前我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但我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努力通过线上交流、线下面谈、书信往来等多种方式去贴近学生的内心。未来,我将继续以真心换真心,用行动践行责任,走近学生,引导和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杜海洋,郝斐然,曹琳